Scenery 沿途景點
健走出發站
出 發 處:捷運淡水站 (1) 請記得打開手機之GPS定位系統。 (2) 登入『馬偕博士佳美腳蹤Apps』後按下右上角"語音導航"。 (3) 健走路線,建議出捷運站後左轉至左側再左轉其後方淡水河邊,沿淡水河邊行走。 ...
01 馬偕博士登陸處
  加拿大宣教師~馬偕博士,於1872 年3 月9 日下午3 點左右, 搭乘「海龍號」客輪冒著台灣海峽的巨大風浪抵達淡水,淡水早期稱做「滬尾」,自古即為台灣北部優良的港口。   馬偕博士上岸的地點,就是今日淡水郵局後方的河岸邊,當年這裏是船隻來來往往停靠的繁忙碼頭。鄰近並有英國洋行所屬的輪船公司,船班定期來往於香港、高雄、台南,淡水和廈門之間,是重要的航運樞紐。   淡水的山水風景秀麗,馬偕上岸就被四周的環境所吸引、所感動,他舉目向北向南觀看,然後遙望內陸,內心非常滿足、心神寧靜,他...
02 馬偕雕像公園 (必打卡點)
我們現在所站立的地點,是淡水老街中正路與馬偕醫院發祥地-馬偕街街口的圓環,在這裡有新北市政府為馬偕博士豎立的紀念雕像。   今天淡水的發展和馬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馬偕早期醫療工作,就是在附近的「滬尾偕醫館」開始,它不但為當時民眾解除不少疾病的痛苦,也因著馬偕極力倡導公共衛生觀念,減少許多流行病原的傳染。中法戰爭時,馬偕開放醫館收容傷兵,展開類似紅十字會之醫療服務,成為戰爭受傷官兵與民眾最大依靠。   教育方面,馬偕引進現代化的科學教育,設立學校、培育人才,提供免費就學機會,特別是宣...
03 滬尾偕醫館(必打卡點)
1872 年3 月9 日,馬偕博士由滬尾登陸,隨即為人免費施藥治病,同年六月就有開刀之手術,也設有病床開始看護工作。由於西藥之療效和偕牧師之熱忱,求診者與日俱增,開始第一年就診治了1023 名病患,於是在隔年五月,另租民房為診所,名為「滬尾醫館」。   馬偕博士在淡水醫療服務所需之經費,大都由外商洋行所捐助,本地仕紳也略有捐獻。1879 年,馬偕獲美國一位同姓宗親馬偕船長的遺孀,為紀念其之夫而捐款之二千五百美元,作為新醫館之建築經費,遂於現址建造新醫館,於同年9 月14 日落成啟用,並命名...
04 淡水教會禮拜堂
馬偕博士早期租屋作為傳道、醫療和推展教育之根據地。當時民風排外,各種阻撓、逼迫如排山倒海而來,宣教歷程非常艱辛。幸賴馬偕之堅忍意志,努力融入民間生活,福音乃漸次傳開。   一八七三年二月九日,有首批領洗者五人,並於下一主日舉行首次聖餐禮拜,淡水基督長老教會於焉成立。由於教會信徒日增,1890 年左右,馬偕博士在其醫館西鄰,購得地主陳阿順的洋樓,改建成淡水第一所禮拜堂,在這之前都是租屋做為禮拜場所。   往後,配合教會發展的需要,教堂曾有兩次的改建,第一次是1915 年,俗稱白色禮拜堂...
05 馬偕租屋發跡地(未開放)
馬偕初至淡水時,在當時英國領事與英商協助下,找到現在位於淡水教會旁,馬偕街24 號後方的斜坡上的房屋,以月銀15 元向地主陳阿順承租。這裡原本是清代提督孫開華的馬廄,不僅破舊簡陋,遇雨更是泥濘不堪,不適合人們居住,但在馬偕博士巧思與耐心整理之後,不但一直以此地為家,並以此住所做為傳教、教育和醫療的基地,直到1876 年砲台埔新建宿舍落成才搬離開。   在馬偕日記裡,1872 年4 月13 日記載著:「搬進我自己租的屋子,並不是一件困難的工作,除了兩只松木箱以外,沒有別物。我沒床,沒椅子,也...
06 淡江中學八角塔(未開放)
  淡江中學八角塔一直是淡水最迷人的古蹟,隨著近年來淡江中學校園的開放,以及之前淡江校友-周杰倫自製電影-「不能說的秘密」的開拍,八角塔可說因而聲名大噪。   1911 年12 月,馬偕博士長子偕叡廉為籌辦中學由加拿大返台。1914 年3 月9 日得日本總督允許,暫以臨近牛津學堂為校舍,開設淡水中學校。加拿大母會也派羅虔益宣教師來台協助青年教育,和校舍建築之事。   1923 年完成學校體育館之後,羅宣教師就著手校舍的建築,1925 年6 月完成了這棟極具特色的八角塔,於是淡水中學從...
07 馬偕墓園(未開放)
  1901 年6 月2 日,馬偕博士因為喉癌逝世,最後安葬於淡江中學角落的墓園。此處原為淡水外僑墓園,馬偕逝世後家人遵其遺囑,以一堵圍牆將其墓地與其他洋人之墓地隔開,用以表明馬偕是為臺灣人。   得以安葬於此墓園者,多為馬偕家人與嫡系學生。園區當中,墓碑較高者(如燭臺)是馬偕之墓,其外觀形式與眾不同。右邊是妻子張聰明之墓,合乎臺灣傳統男左女右習慣;左邊是安葬兒媳-偕叡廉夫婦,他們於 1914 年創辦淡江中學。外圍周邊則是學生、姻親之墓。   馬偕夫婦的墓碑,立於墓穴之後方,外觀上有...
08 淡水女學堂及婦學堂
  早期台灣民眾受到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」的觀念影響,不願女子拋頭露面,能出外受教育的漢人女子少之又少。   馬偕博士在開辦牛津學堂之後,即積極推動女子教育。1881 年馬偕回加拿大宣傳在台灣設立女子學校的想法,獲得加拿大長老教會總會的支持,並提供3000 美元的捐助。經過幾年的努力,1884 年1 月19 日女學堂校舍落成,3 月3 日邀請當時的英國領事前來主持開學典禮。   女學堂為臺灣北部第一所女子學校,開辦之初,女學堂只有45 名學生,大部分是宜蘭的噶瑪蘭平埔族人。當時學雜費全免...
09 馬偕故居入口(教會小白宮)(必打卡點)
  馬偕博士早期住在馬廄改造的破舊房屋,直到1874 年年底,接獲加拿大教會指示,要他興建兩棟宣教士宿舍。1875 年,馬偕博士就在今天的真理街,親自設計監工,興建了新的宿舍,那是一間三面有迴廊的西班牙式白色建築,建材由廈門購入,地板挑高四尺加上高斜屋頂,據稱有調節冷熱空氣對流的功能,不僅適合台灣熱帶氣候,也適合多雨的淡水天氣。   這棟有著優美造型的建築,佇立於淡水埔頂,遠眺淡水河及觀音山,擁有極佳視野,環境相當素淨清幽,淡水的學生都叫它「小白宮」。明治年間,乃木總督曾到此拜訪參觀;馬偕...
10 牛津學堂(必打卡點)
  1880 年,馬偕博士返回在加拿大牛津故鄉,報告在台灣宣教情形,其鄉親不忍聽聞由於缺乏校舍,上課常「以蒼天為頂,青草為蓆」,而發起募款運動,以募款所得6,215美元以作為其建校基金。   馬偕博士回淡水後,即向赤牛稠吳宗頭購得地皮,親自設計督工,由廈門進口磚材和福杉,聘請土水師洪泉施工,並以糯米、烏糖、石灰與砂子相伴代替水泥。馬偕將此一中西合璧之紅磚書院,取名「理學堂大書院」,因感懷故鄉人士之盛情捐獻,以英文命名「Oxford College」。   牛津學堂模仿四合院農舍的有趣...
99 終點站
到此本路線結束, 請記得按手機右上角『記錄上傳』以便做成您健走的數位護照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