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首頁 / 最新路線 / 佳美脚踪淡水线(简體中文) / 沿途景點
Scenery 沿途景點
健走出发站
出 发 处:捷运淡水站 (1) 请记得打开手机之GPS定位系统。 (2) 登入『马偕博士佳美脚踪Apps』后按下右上角"语音导航"。 (3) 健走路线,建议出捷运站后左转至左侧再左转其后方淡水河边,沿淡水河边行走。 ...
01 马偕博士登陆处
加拿大宣教师~马偕博士,于1872 年3 月9 日下午3 点左右, 搭乘「海龍号」客轮冒着台湾海峡的巨大风浪抵达淡水,淡水早期称做「沪尾」,自古即为台湾北部优良的港口。   马偕博士上岸的地点,就是今日淡水邮局后方的河岸边,当年这里是船只来来往往停靠的繁忙码头。邻近并有英国洋行所属的轮船公司,船班定期来往于香港、高雄、台南,淡水和厦门之间,是重要的航运枢纽。   淡水的山水风景秀丽,马偕上岸就被四周的环境所吸引、所感动,他举目向北向南观看,然后遥望内陆,内心非常满足、心神宁静,他好像...
02 马偕雕像公园
我们现在所站立的地点,是淡水老街中正路与马偕医院发祥地-马偕街街口的圆环,在这里有新北市政府为马偕博士竖立的纪念雕像。   今天淡水的发展和马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马偕早期医疗工作,就是在附近的「沪尾偕医馆」开始,它不但为当时民众解除不少疾病的痛苦,也因着马偕极力倡导公共卫生观念,减少许多流行病原的传染。中法战争时,马偕开放医馆收容伤兵,展开类似红十字会之医疗服务,成为战争受伤官兵与民众最大依靠。   教育方面,马偕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教育,设立学校、培育人才,提供免费就学机会,特别是倡...
03 沪尾偕医馆
  1872 年3 月9 日,马偕博士由沪尾登陆,随即为人免费施药治病,同年六月就有开刀之手术,也设有病床开始看护工作。由于西药之疗效和偕牧师之热忱,求诊者与日俱增,开始第一年就诊治了1023 名病患,于是在来年五月,另租民房为诊所,名为「沪尾医馆」。   马偕博士在淡水医疗服务所需之经费,大都由外商洋行所捐助,本地仕绅也略有捐献。1879 年,马偕获美国一位同姓宗亲马偕船长的遗孀,为纪念其之夫而捐款之二千五百美元,作为新医馆之建筑经费,遂于现址建造新医馆,于同年9 月14 日落成启用,并...
04 淡水教会礼拜堂
马偕博士早期租屋作为传道、医疗和推展教育之根据地。当时民风排外,各种阻挠、逼迫如排山倒海而来,宣教历程非常艰辛。幸赖马偕之坚忍意志,努力融入民间生活,福音乃渐次传开。   一八七三年二月九日,有首批领洗者五人,并于下一主日举行首次圣餐礼拜,淡水基督长老教会于焉成立。由于教会信徒日增,1890 年左右,马偕博士在其医馆西邻,购得地主陈阿顺的洋楼,改建成淡水第一所礼拜堂,在这之前都是租屋做为礼拜场所。   往后,配合教会发展的需要,教堂曾有两次的改建,第一次是1915 年,俗称白色禮拜堂...
05 马偕租屋发迹地
  马偕初至淡水时,在当时英国领事与英商协助下,找到现在位于淡水教会旁,马偕街24 号后方的斜坡上的房屋,以月银15 元向地主陈阿顺承租。这里原本是清代提督孙开华的马厩,不仅破旧简陋,遇雨更是泥泞不堪,不适合人们居住,但在马偕博士巧思与耐心整理之后,不但一直以此地为家,并以此住所做为传教、教育和医疗的基地,直到1876 年炮台埔新建宿舍落成才搬离开。   在马偕日记里,1872 年4 月13 日记载着:「搬进我自己租的屋子,并不是一件困难的工作,除了两只松木箱以外,没有别物。我没床,没椅子...
06 淡江中学八角塔
淡江中学八角塔一直是淡水最迷人的古迹,随着近年来淡江中学校园的开放,以及之前淡江校友-周杰伦自制电影-「不能说的秘密」的开拍,八角塔可说因而声名大噪。   1911 年12 月,马偕博士长子偕叡廉为筹办中学由加拿大返台。1914 年3 月9 日得日本总督允许,暂以临近牛津学堂为校舍,开设淡水中学校。加拿大母会也派罗虔益宣教师来台协助青年教育,和校舍建筑之事。   1923 年完成学校体育馆之后,罗宣教师就着手校舍的建筑,1925 年6 月完成了这栋极具特色的八角塔,于是淡水中学从借用...
07 马偕墓园
  1901 年6 月2 日,马偕博士因为喉癌逝世,最后安葬于淡江中学角落的墓园。此处原为淡水外侨墓园,马偕逝世后家人遵其遗嘱,以一堵围墙将其墓地与其他洋人之墓地隔开,用以表明马偕是为台湾人。   得以安葬于此墓园者,多为马偕家人与嫡系学生。园区当中,墓碑较高者(如烛台)是马偕之墓,其外观形式与众不同。右边是妻子张聪明之墓,合乎台湾传统男左女右习惯;左边是安葬儿媳-偕叡廉夫妇,他们于 1914 年创办淡江中学。外围周边则是学生、姻亲之墓。   马偕夫妇的墓碑,立于墓穴之后方,外观上有...
08 淡水女学堂及妇学堂
  早期台湾民众受到「女子无才便是德」的观念影响,不愿女子抛头露面,能出外受教育的汉人女子少之又少。   马偕博士在开办牛津学堂之后,即积极推动女子教育。1881 年马偕回加拿大宣传在台湾设立女子学校的想法,获得加拿大长老教会总会的支持,并提供3000 美元的捐助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1884 年1 月19 日女学堂校舍落成,3 月3 日邀请当时的英国領事前来主持开学典禮。   女学堂为台湾北部第一所女子学校,开办之初,女学堂只有45 名学生,大部分是宜蘭的噶玛蘭平埔族人。当时学杂费全免...
09 马偕故居入口(教会小白宫)
  马偕博士早期住在马厩改造的破旧房屋,直到1874 年年底,接获加拿大教会指示,要他兴建兩栋宣教士宿舍。1875 年,马偕博士就在今天的真理街,亲自设计监工,兴建了新的宿舍,那是一间三面有回廊的西班牙式白色建筑,建材由厦门购入,地板挑高四尺加上高斜屋顶,据称有调节冷热空气对流的功能,不仅适合台湾热带气候,也适合多雨的淡水天气。   这栋有着优美造型的建筑,伫立于淡水埔顶,远眺淡水河及观音山,拥有极佳视野,环境相当素净清幽,淡水的学生都叫它「小白宫」。明治年间,乃木总督曾到此拜访參观;马偕...
10 牛津学堂
  1880 年,马偕博士返回在加拿大牛津故乡,报告在台湾宣教情形,其乡亲不忍听闻由于缺乏校舍,上课常「以苍天为顶,青草为席」,而发起募款运动,以募款所得6,215美元以作为其建校基金。   马偕博士回淡水后,即向赤牛稠吴宗头购得地皮,亲自设计督工,由厦门进口砖材和福杉,聘请土水师洪泉施工,并以糯米、乌糖、石灰与砂子相伴代替水泥。马偕将此一中西合璧之红砖书院,取名「理学堂大书院」,因感怀故乡人士之盛情捐献,以英文命名「Oxford College」。   牛津学堂模仿四合院农舍的有趣...
终点站
到此本路线结束, 请记得按手机右上角『记录上传』以便做成您健走的数字护照。...